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护理 > 鼻腔常见疾病
鼻腔常见疾病
鼻腔常见疾病
一、鼻炎
1、概述
概念: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炎症性疾病。
病理:鼻腔黏膜肿胀、充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
2、鼻炎的分类
急性鼻炎
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
3、急性鼻炎(acuterhinitis)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感冒”或“伤风”,具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秋冬多见。
病因:
病毒:鼻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
柯萨奇病毒等。
诱因:①全身因素:受凉,过劳,烟酒过度,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慢性疾病。
②局部因素: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慢性扁桃体炎等。
传播方式:呼吸道,消化道。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早期:鼻黏膜干燥,灼热感,中期:鼻塞,鼻漏(水样→黏液→黏脓)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因人而异,小儿重,常伴消化道症状
体征:鼻黏膜充血肿胀:下甲分泌物,总鼻道或鼻底
水样→黏液,黏脓性,
潜伏期1~4天,病程7~10天
并发症:
急性鼻窦炎
急性中耳炎
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
鼻前庭炎
其他:眼部并发症
鉴别诊断:
1、流感:全身症状重,上呼吸道症状轻
2、变应性鼻炎:持续<半日,间歇期正常,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3、血管运动性鼻炎:有明确诱因,发作突然,消退迅速
4、急性传染病:麻疹,猩红热,百日咳
5、鼻白喉:小儿
治疗:
全身治疗:发汗,减轻发热,头痛症状,休息,多饮水
中成药:抗病毒
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并发症
局部治疗:鼻用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喷鼻剂,0.5-1%麻黄素。﹤7天。
穴位针刺
4、慢性鼻炎(chronicrhinitis)
概念: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
特征:鼻腔黏膜肿胀
分泌物增多
无明确致病微生物
病程持续数月或反复发作
分型: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
病因:
全身因素: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结核、糖尿病,营养不良,维生素A、C缺乏,烟酒过度等,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低,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免疫功能障碍。
局部因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腔或鼻窦的慢性炎症,如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肿瘤,异物,邻近感染病灶的影响,如慢性扁桃体炎等
用药不当:长期用血管收缩剂,致药物性鼻炎;麻醉药
黏膜纤毛结构、功能异常,或分泌障碍
职业及环境因素:粉尘;各种化学物质;刺激性气体
其他因素:长期过劳;变应性鼻炎
临床表现:
症状:鼻塞,间歇性或交替性涕多。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
检查:鼻黏膜呈淡红色,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易凹陷,1%麻黄素收缩明显
治疗:
原则: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1、病因治疗:消除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2、局部治疗:血管收缩剂:盐酸羟甲唑啉喷鼻剂,0.5-1%麻黄素,﹤7天。禁用滴鼻净。局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
生理盐水洗鼻:
封闭疗法:0.25%--0.5%普鲁卡因作迎香鼻通穴封闭,或鼻堤,下笔甲粘膜下注射每次1—1.5ml,隔日一次,5次一个疗程。
针刺疗法:
5、慢性肥厚性鼻炎
特点: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局限或弥漫性增生肥厚。
临床表现:
症状:①鼻塞:较重,持续性。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为黏液或黏脓性。
②耳鸣,听力减退,溢泪
③慢性咽喉炎
④头痛,头昏,失眠,精神委靡。筛前神经综合征
检查:鼻黏膜增生,肥厚,呈暗红色,下鼻甲肿大,呈结节状或桑葚状,触之硬实不易凹陷,1%麻黄素收缩不敏感。
治疗:
1、保守治疗:硬化治疗,激光,电凝,射频消融术,下鼻甲硬化剂注射法:常用硬化剂80%甘油,5%石炭酸甘油,5%鱼甘油酸钠50%葡萄糖等。每侧每次1ml,7-10天重复一次。3次一个疗程。
2、手术治疗:
下甲部分切除术:﹤下甲的1/3,中甲部分切除术
6、变应性鼻炎
临床分类:季节性变应性鼻炎(花粉症)SAR、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发病机制:I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鼻痒
阵发性喷嚏
清水样涕
鼻塞
检查:
鼻粘膜水肿,苍白
鼻腔有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
鼻分泌物图片可见大量嗜酸细胞
变应原皮肤试验(+)血清IgE抗体(+)
并发症:
支气管哮喘
变应性鼻窦炎
过敏性咽喉炎
分泌性中耳炎
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
药物治疗
特异性免疫疗法
其他疗法-------冲洗鼻腔
.
7、萎缩性鼻炎(atrophcrhinitis)
概念:是一种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展缓慢,病程长。女性青年病人相对较多。
特征:鼻粘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和鼻腔多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亦发生萎缩。粘膜萎缩性改变可向下发展到鼻咽、口咽、喉咽等处。
本病在发达国家日益少见,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在我国,本病亦渐少见,但在贫困的山区和边远地区仍相对多见。
病因:
1、原发性:病因不明
传统的观点认为本病是某些全身性慢性疾病的鼻部表现,如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维生素缺乏(如A、B、D、E)、遗传因素、血中胆固醇含量偏低等。细菌如臭鼻杆菌、类白喉杆菌等不是致病菌,但是引起继发感染的病原菌。
近年发现本病与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有关,免疫学研究则发现病人大多有免疫功能紊乱,组织化学研究发现鼻粘膜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故又提出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2、继发性:已明确
①慢性鼻炎、鼻窦炎脓性分泌物的长期刺激。
②高浓度有害粉尘、气体的长期刺激。
③多次或不适当鼻腔手术所致的鼻粘膜广泛损伤(如下鼻甲过度切除)
④鼻特殊传染病如结核、梅毒和麻风对鼻粘膜的损害。
症状:
1、鼻、咽干燥感因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和长期张口呼吸所致。
2、鼻塞为鼻腔内脓痂阻塞所致。此外,鼻粘膜感觉神经萎缩、感觉迟钝可产生“鼻塞感”。
3、鼻出血鼻粘膜萎缩变薄而干燥,或挖鼻和用力擤鼻致毛细血管损伤所致。
4、嗅觉丧失嗅区粘膜萎缩所致。
5、恶臭晚期和严重者脓痂中之蛋白质腐败分解所致。旁人靠近可闻到臭味,但病人自己不觉(嗅觉丧失)。故本病又称臭鼻症。
6、头痛、头昏鼻粘膜和鼻甲萎缩、调温保湿功能缺失和吸入冷空气或脓痂刺激所致。
检查:
1、鼻梁宽平-鞍鼻自幼发病,影响外鼻发育。
2、鼻腔检查:鼻粘膜干燥、鼻腔宽大、鼻甲缩小(尤以下鼻甲为甚),大量灰绿色脓痂充塞并有恶臭。病变可发展至鼻咽、口咽和喉咽部。
治疗:
1、局部治疗
(1)鼻腔冲洗:温热生理盐水或1:—1:高锰酸钾溶液
(2)鼻内用药:
①滴鼻剂:应用l%复方薄荷樟脑石蜡油、清鱼肝油等滴鼻,润滑粘膜促进粘膜血液循环和软化脓痂
②用1%链霉素滴鼻,以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炎性糜烂和利于上皮生长。
③用1%新斯的明涂抹粘膜,促进粘膜血管扩张。
④用0.5%求偶二醇或乙烯雌粉油剂滴鼻,减少痂皮,减轻臭味。
⑤用50%葡萄糖滴鼻,刺激粘膜腺体分泌作用。
(3)手术治疗:减少鼻腔通气量、鼻粘膜水分蒸发、减轻粘膜干燥及结痂形成。
①鼻腔外侧壁内移加固定术。
②前鼻孔闭合术。
③鼻腔粘-骨膜下埋藏术。
2、全身治疗加强营养,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补充维生素
8、化脓性鼻窦炎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概念:鼻窦粘膜的急性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严重者可侵及骨质,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及邻近器官并发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
病因:全身病因:
全身抵抗力降低
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洁
特应性体质
全身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传染病
局部病因:
鼻腔疾病:阻碍鼻道,妨碍通气引流;
临近器官的感染病灶:扁桃体腺样体炎,
上列第2双尖牙,第1,2磨牙的根尖感染,
拔牙损伤等;
直接感染:外伤,异物,呛水;
医源性:鼻腔填塞物留置时间过久
气压骤变
致病菌:化脓性球菌,杆菌;厌氧菌;多为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急性炎症表现,小儿可有消化道症状
局部表现:鼻塞,患侧持续性,可嗅觉减退或消失;多脓涕:可表现为“痰多”,厌氧菌感染恶臭;头痛或局部疼痛(前组鼻窦炎——额部,颌面部,后组鼻窦炎——颅底,枕部,鼻源性头痛特点)
检查和诊断:
1.病史
2.局部检查
3.鼻腔检查
4.X线,CT,MRI检查
5.上颌窦穿刺引流冲洗
鼻腔所见:
X-RAY影象学检查:
CTMRI检查:
治疗:
原则:根除病因;保证引流通畅;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
一般治疗;抗炎治疗
局部治疗
体位引流
物理治疗
鼻腔冲洗
上颌窦穿刺冲洗注药
额窦环钻引流
上颌窦穿刺术: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概念:鼻窦粘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可侵及骨膜,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及并发症,常伴有慢性鼻炎。
病因:1.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迁延;
2.特异性体质;
3.局部解剖因素所致引流不畅;
4.牙源性上颌窦炎。
病理:水肿浸润型,浸润型和浸润纤维型。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轻重不等
二.局部表现
脓涕粘脓纯脓
鼻塞肿胀息肉分泌物
头痛钝痛闷痛
嗅觉减退或消失
视力障碍筛蝶窦炎
检查和诊断:
病史
鼻腔检查
口腔和咽部检查
X线,CT,MRI检查
鼻窦穿刺引流冲洗
鼻窦超声波检查
鼻息肉:
诊断:
1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
2型: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
3型:多发性鼻窦炎或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治疗:
药物治疗
鼻腔冲洗
上颌窦穿刺冲洗注药
鼻窦置换疗法
额窦导管冲洗
辅助性手术鼻窦手术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