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症状 > 干祖望对慢性咽炎临证思辨方法一

干祖望对慢性咽炎临证思辨方法一



干祖望,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年届百岁,仍未退休,现任南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他首先创立中医耳鼻喉科“中介”学说,脱“三因”窠臼;倡“四诊”为“五诊”,调整“八纲”为“十纲”,发现了“喉源性咳嗽”和“多涕症”两个新病种。在中医耳鼻喉科理论与临床的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慢性咽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却又是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干祖望教授治疗此病有其独到的方法,且临床疗效显著。

襄扶“藜藿”

江某,女,14岁。年10月9日初诊。自幼咽炎发作频繁,每年多次,俱以输注抗生素而缓解。前年扁桃体摘除而改善不多。平时感觉咽痒,有痰潴留喉头,不易咯出,且因之清嗓频频;咽喉作干,求饮喜热;两侧鼻道经常交替阻塞;有时两耳闭气不舒;畏寒,入冬则重裘难温;容易感冒。检查:咽后壁暗红,部分黏膜已变性,苍白欠红;右下鼻甲肥大;舌质胖、苔薄,脉细。辨证论治:质禀藜藿之赋,童年已有衰羸之象。脾气一衰,卫气因之而弱,此凛寒及频频感冒之所以作也,正以脾土失坤德之载,精微难生而咽为之病。脾土一弱,清阳失举,呼吸失畅,事在意中。治以重培脾土佐以益气升清,取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综合裁方。

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豆衣10g,柴胡3g,升麻3g,红花6g,甘草3g。并嘱其慎起居,防风寒,饮食忌辛辣。

二诊:年10月30日。在此21天中,咽炎未有急性发作,但仍有畏寒、喉头有痰而不易咯出;稍有咳嗽;胃纳较差。检查:咽后壁仍暗红,变性白黏膜渐呈红活;舌淡红、苔薄,脉细。辨证论治:感冒大多为期匝旬,而且尚有“免疫”之期,今也一寒即难还温,显然属于“虚人感冒”,越表而越虚之境,唯汪昂《医方集解》提出虚人感冒,治不能表,而用补中益气汤。初诊之际早已考虑及之,但收获未能理想,诚恐取补太轻,方宗原旨,加大襄扶力度。

处方:黄芪10g,白术6g,党参10g,茯苓10g,防风6g,穞豆衣10g,紫河车10g,山药10g,升麻3g,甘草3g。服药3周,咽喉诸症已得缓解,续用成药补中益气丸调治。

按:藜藿,原来是指藜芦和藿香两种植物。“藜藿”一词,意思转而泛指粗劣的饭菜饮食。干老在这里用“藜藿”表示患者营养吸收不良、身体虚弱。对于此类藜藿之体,主张用补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来襄扶。干老崇尚脾胃学说,常自称“私淑东垣”。用补气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是他的创造。朱丹溪曾说“喉痹大概多是痰热”,所以自古有“二术”不入喉科之说,喉科疾病实证多属痰热,虚证多属阴虚火旺,不能用苍术、白术之类温燥之品。干老则认为此说与今日疾病谱不符:古代食物匮乏,营养不足而阴虚者多;当今却是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者多,体力锻炼少而气虚者多。在慢性咽炎患者中,脾气虚者可占七成。治疗慢性咽炎脾气虚证有多种方法,其中单纯脾虚者首选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

本案患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弱不禁风之体,时值中秋即已畏寒,入冬则“重裘难温”,虚寒之证明显。一般病毒性感冒,“匝旬”(10d左右)可愈,由于病毒在短期内尚不发生变异,所以应有数月“免疫期”。但是此患者竟长期处于类似“感冒”状态中,实际上是气虚和阳虚的表现。初诊时尚未进入冬季,故先治其气虚,取补中益气汤。选用防风,则与黄芪、白术配伍,有玉屏风散之意;红花为佐,在补气同时兼有养血作用。豆衣,是干老治疗慢性咽炎常用的一味药,是大豆的黑色种皮,味甘性平,具有养血平肝、滋阴清热作用。二诊时选用的紫河车则兼具补血补气作用。干老认为这些药补阴血而不损阳气,用在补气方剂中既能气血双补,襄扶虚弱之体,又能使全方不致太过温燥,毕竟慢性咽炎患者咽干是其主症,辨证的同时要兼顾病症的特殊性。

综上,襄扶“藜藿”是针对气虚较甚患者补气健脾的方法,选用补气药为主,佐以少量滋阴养血之品。

培土生金

郭某,女,50岁。年5月12日初诊。慢性咽炎10年之久。主诉干燥,波及口腔,疼痛而痒,痰样物附着于喉壁,咯之不爽;咽部常有异物感;对灰尘、烟气特别敏感;求饮喜温,胸闷,夜寐多梦。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部分黏膜萎缩;舌淡红、苔薄,脉细。辨证论治:坤德失其厚载,精微运化失常,取李东垣法。

处方:太子参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术6g,白扁豆10g,百合10g,玄参10g,沙参10g,桔梗6g,甘草3g。

二诊:年5月30日。上方已进18剂。口干稍稍缓解,痰样异物感依然存在,胸闷已解。向有口腔溃疡,近日又发作了3d,右侧颈部作痛。检查:咽后壁小血管扩张,黏膜萎缩改善;舌腹部右侧有小溃疡1个;舌淡红、苔薄,脉细。辨证论治:培土生金之法,矢已中鹄,当然坚持。转添溃疡,胃热所致。一标一本,同时兼顾。

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连翘6g,银花10g,芦根30g,茅根10g,山栀10g,甘草3g。

三诊:年6月16日。累计进药35剂。口腔溃疡愈后未复发。咽部干燥减轻,痰也少些,颈痛减轻,胸闷缓解。唯咽部异物感改善无多。检查:咽后壁黏膜稍感滋润一些;舌苔薄白,脉细。辨证论治:从《脾胃论》裁方,药已中鹄。步原旨出入。

处方:党参10g,茯苓10g,白术6g,山药10g,白扁豆10g,百合10g,沙参10g,麦冬10g,桔梗6g,甘草3g。

四诊:年7月21日。干燥已轻,稠涎亦少;异物感一度消失,近日以奇热不舒而又有出现;出现胸闷,伴有咽痒咳嗽,咳时有痰。检查:咽后壁轻度充血;舌苔薄白,脉平。辨证论治:高温奇热,易感新邪;扶正之法,暂难适应。不能不以祛暑除邪以当急务。

处方:桑叶6g,菊花10g,银花10g,连翘10g,杏仁10g,象贝10g,射干3g,鸡苏散(包)12g,青蒿10g。

五诊:年8月4日。咽部干燥好得多,异物感也残存不多,颈痛(在甲状软骨左侧)很轻,胸闷已畅,咳亦减轻。检查:咽后壁仍有污红感;舌薄腻苔,脉细。辨证论治:症也慢性咽炎,时也正临大暑,治当以清为补,乃张聿青手法也。

处方:生地10g,玄参10g,沙参10g,银花10g,菊花10g,芦根30g,茅根10g,太子参10g,桔梗6g,六一散(包)12g。

六诊:年8月18日。咽干总难消失,饮水求热,异物感也未见全消。检查:咽后壁污红改善;舌薄白苔,脉细。辨证论治:奇干难润,液枯津槁,饮水求热,显然在脾不在肾,仍取培土生金,金充水至。

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百合10g,麦冬10g,沙参10g,桔梗6g,甘草3g。

七诊:年9月15日。奇干又感湿润一些,咳嗽基本已消失,仍有些痰,异物感似有似无中。检查:咽后壁污红,比前又见好些。辨证论治:脾阳渐振,肺阴始润。看来培土生金一法,幸无虚投。效方不更,原旨。

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焦薏苡仁10g,百合10g,麦冬10g,天花粉10g,沙参10g。

八诊:年10月20日。坚持进药,至今未辍;顽固奇干,总算其润三分之二;一向易感冒,现已不发作;喉头异物感现似有似无之中。检查:咽后壁光滑如常,黏膜已无病态,唯有轻微充血感;舌苔薄白,脉细。辨证论治:顽干奇燥,在锲而不舍之进药后,总算旱魃得驱还我滋润矣。善后扫尾,仍在健脾法中。

处方: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百合10g,山药10g,玄参10g,麦冬10g,沙参10g,女贞子10g。

按:培土生金,是根据五行中土和金的相生关系,在临床上通过补益脾气,起到滋肺阴补肺气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肺病。干老治疗慢性咽炎采用培土生金法意义在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肺主通调水道;肺虚则津亏,金充则水至;补益脾气,培土生金,咽喉干燥可得缓解。干老采用培土生金法有其特点,并不是只补脾气,而是补脾气和养肺阴并存,这也是培土生金法在治疗咽炎临床应用的特殊性。

本案患者慢性咽炎10年,咽干欲饮而喜温,喉头痰多而难咯,实质是以脾气虚弱为主证,肺阴不足在其次。故以参苓白术散加百合、沙参为基本方。此矢“中鹄”,即守方不更。名老中医不是神。干老治疗慢性咽炎也不指望一蹴而就,其可贵之处就在于问诊比别人详细,分析比别人透彻,方法比别人灵活,因而患者也能很好地配合。其中,二诊突生胃热口疮,四诊时令暑热逼人,处方稍加变通,改为张聿青的甘寒清热法。一旦外邪驱除,立刻恢复采用“东垣手法”,补气为主,培土生金,坚持治疗5个月。于是,“顽干奇燥,在锲而不舍之进药后,总算旱魃得驱,还我滋润矣”!

射马擒王

何某,女,62岁。年10月4日初诊。咽喉干燥,有异物感;痰多而稠,难以咯出,如能咯出稠痰,即可舒服一时;不论饥饱,脘胃部总有胀感。检查:咽黏膜暗红;舌苔薄白,脉细。辨证论治:咽干痰稠,林珮琴目为燥症,以清润为治;胃脘胀满,叶天士视作肝木乘土,治以平肝扶土为是。遵此裁方,谅无不妥。

处方:柴胡3g,白芍6g,橘叶10g,六曲10g,黄芩3g,天竺黄6g,花粉10g,川贝粉(冲服)3g,苏子10g,桔梗6g。

二诊:年10月18日。干燥、痰潴,俱有减轻迹象,唯殊难巩固,常常动荡不安;脘胃作胀,亦已改善。检查:咽黏膜干燥;舌苔薄白,脉细。辨证论治:肝木侮乘脾土,当然脘胃难舒。脾受凌而怯,则精微难化,终致津不上承而咽喉奇干。同时不化津液而产生痰浊,于是潴痰即多。仍取柔木扶土,不事一一兼顾,所谓“射马擒王”之法也。

处方:柴胡3g,白芍6g,当归10g,橘叶10g,枳壳6g,太子参10g,白术6g,川贝粉(冲服)3g,天竺黄6g,桔梗6g。

三诊:年12月6日。咽干润了一些,但仍存在。近三四天似有感冒。干燥再度又来,且伴以疼痛及烧灼辣感。鼻腔稍有堵塞,前几天晨起有锈痰几小口。检查:咽后壁似有泛红,小血管稍有暴露;舌苔薄白,脉细。辨证论治:唐容川曾有“瘀能致燥”之说,可以从血药转移,而且津血同源,更无隔阂。唯今有轻邪新感,暂时取标舍本。

处方:桑叶6g,菊花10g,双花10g,连翘6g,玄参10g,杏仁10g,薄荷6g,桔梗6g,甘草3g。

四诊:年12月20日。感冒痊愈,咽干稍润,残存者依然;饮水减少;疼痛已轻,若大声或多言则咽喉仍有疼痛;咳嗽频作,喉头仍有潴痰;脘胃部隐隐胀感不舒。检查:咽黏膜不充血;舌苔薄白,脉细。辨证论治:纭纭诸症,悉告式微。唯新添咳嗽与脘胀,则又非前诊预计之法可应付矣。暂取张聿青轻清轻养手法。

处方:生地10g,玄参10g,沙参10g,杏仁10g,象贝10g,陈皮6g,焦谷芽10g,六曲10g,枇杷叶10g,桔梗6g。1周后,患者电话告知诸症已愈,并致感谢。

按: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诗曰:“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后人常用“射马擒王”来比喻抓住要害。干老在治疗慢性咽炎时的“射马擒王”法,是在肺燥、脾虚、肝郁诸证并见,证候复杂时,重点着眼肝与脾的关系,抓住这一对主要矛盾。《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正是说到肝与脾关系的要害。

本案患者主诉症状不多,咽干、咽异物感、痰稠、腹胀。诸症联系起来看,既类似林珮琴《类证治裁》所描述的“燥症”,又符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论及的肝木乘土之证。其中咽喉异物感和脘腹胀满是肝郁气滞所致,肝气失于调达是众贼之王,擒贼必先擒王。初诊处方以柴胡、白芍柔肝为先,率全方达到实脾润肺之目的。此法奏效以后,二诊再加入太子参、白术,增强了“实脾”作用。三诊,干老在医案中论述了步步为营的计划:久病干燥,还有唐容川的活血化瘀一招可用。但是不可死搬教条,遇到新感外邪,还须暂时取标舍本,改用疏风祛邪法。四诊,患者感冒初愈,尚存咳嗽,干老采用了甘寒清热、轻清轻养方法作为善后处理,最终诸症皆得缓解。

即日起下载客户端并注册的用户

可获得3天免费使用权限

更多内容

请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nb.com/shdyzz/13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