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医院 > 筛窦原发性寡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侵及眼眶1
筛窦原发性寡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侵及眼眶1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30(11):-
作者:赵省婷,张承志
病例女,61岁。2年前无诱因出现涕中带血,量少;4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重影,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查体右眼上睑隆起、可触及质地中等、无压痛包块,后包块逐渐长大。
影像检查:CT平扫及增强显示右侧眼眶及筛窦前组内软组织占位,边界不规则,密度均匀,未见囊变、坏死及钙化影,领近骨质破坏(图1),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强化。MRI检查显示右眼眶内侧肌锥外间隙及筛窦内软组织占位,形态不规则,T1WI呈稍低信号(图2),T2WI呈高信号(图3),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图4)。
血生化检查:未见特殊。
手术及病理:手术分为眼和鼻两部分,右眼眉下转内侧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打开眶隔,分离黑色包块并切除,然后鼻内镜下切除右侧钩突及钩突周围息肉组织,开放筛窦并切除筛窦内肿块,取出右眼眶及筛窦灰黑色组织一堆,总体积约3.5cm×3cm×1.7cm,光镜下以小圆上皮样细胞为主要类型,其细胞体积小,核小有异形,核分裂相多,黑色素含量较少。免疫组化显示:HMB-45(+),Melon-A(+),CD56(-),CgA(-),CK7(-),CK-P(-),HHF-35(-),Ki-67(+30%),Syn(-)。
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
图1CT平扫示筛窦前组及眶内肌锥外间隙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膨胀性生长,邻近骨质轻度破坏。图2T1WI示病灶为稍低信号,边界尚清晰,呈膨胀性生长,内直肌受压。图3T2WI示病灶为稍高信号,眼球稍受压。图4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图5黑色素瘤病理图,肿瘤细胞核分裂易见,未见淋巴细胞浸润。
讨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神经嵴,90%发生于皮肤,而原发于鼻及鼻黏膜的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称为黏膜黑色素瘤,仅占全部恶性黑色素瘤的0.8%~3.7%[1]。黏膜黑色素瘤以鼻腔发生为主,原发于鼻窦的较少见。
临床特点:患者发病年龄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布,但以40~70岁的中老年人多见,鼻中隔、下鼻甲和中鼻甲为好发部位,而鼻窦以上颌窦多见,其次为筛窦、额窦。临床常表现为鼻塞、鼻出血,可伴头痛和面部肿胀,涕中带有血丝等症状[2]。由于鼻窦结构深而复杂,难以从鼻腔镜中发现,并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发病较为隐蔽,临床缺乏特异性,早期往往被误诊为炎症或者鼻息肉,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本病具有广泛的侵袭性,易侵犯至鼻咽、眼眶和中耳等邻近器官,晚期侵及邻近器官时可出现视力减退、复视、听力下降、耳鸣面颊肿胀、麻木、剧烈头痛等症状,并可伴有颈部区域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黏膜黑色素瘤的预后比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更差,Jayaraj等报道恶性黑色素瘤从确诊开始平均生存期为3年半。
影像表现与病理分析:黑色素瘤的肿瘤细胞常由多种细胞类型构成,如上皮样细胞、小圆细胞、梭形细胞、多核瘤细胞等,上述成分可单独或混合存在[3],其中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和未分化细胞较为常见[4],而本例患者为较少见的小细胞型。
典型的黑色素瘤在MRI表现为特征性的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其肿瘤细胞主要为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和未分化细胞,其内可见黑色素沉着,而黑色素为顺磁性物质,其内稳定自由基的不成对电子与自由水的相互作用能够缩短T1及相对缩短T2,使其在磁共振成像上呈现特征性的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而本例患者MRI成像上并不表现为特征性的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而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原因可能为其肿瘤细胞主要以小细胞为主,细胞产生黑色素的能力丧失或减弱[3],其黑色素含量较少,称为寡黑色素瘤,约占黏膜黑色素瘤的13%~25%[5],其不能表现为典型的黑色素MRI影像。本例患者皮肤未发现黑斑黑痣,不考虑黑色素转移,应为原发病灶,病灶累计筛窦前组及眼眶肌锥外间隙。首先,从临床症状上分析,其最初发病症状为涕中带血,几个月出现眼内包块,符合筛窦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及侵袭性生长、易转移的特点,如若起始于眼内,则应首先出现眼部的症状。其次,眼内的原发黑色素瘤以脉络膜黑色素瘤多见,眼球多受累,病灶多位于肌锥间隙内,与本例患者不符。综上所述及诊断一元论,可推断该患者为病灶原发于筛窦。由于筛窦位置较深,且该病早期临床特征不具有特异性,早期未及时干预治疗而延误病情使其继续发展侵及邻近眼眶,出现视力障碍。此种寡黑色素瘤在影像及病理都及其容易造成误诊,需要通过免疫组化标记物来帮助确诊。特异性免疫组化指标HMB45、Melan-A、S-多呈阳性表达。
鉴别诊断:①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多发结节状融合影,T1WI等信号,T2WI等高信号为主,信号混杂,强化明显。②内翻性乳头状瘤:一般无鼻出血,MRI显示为大小不等的束状、线条状结节影,增强呈“脑回状”强化,无明显骨质破坏。③鼻腔淋巴瘤:多发生于鼻腔前部,骨质破坏较轻,增强呈均匀强化。④嗅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10~20岁及50~60岁,好发于鼻腔顶部,鼻腔顶部肿块并穿越筛板侵犯嗅沟区是其特征性表现。⑤鼻腔鼻窦上皮性恶性肿瘤,病理上以鳞状细胞癌多见,肿瘤呈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呈浸润性生长,骨质破坏发生较早,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⑥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肿瘤多为压迫性骨吸收破坏,多有骨质变形;增强扫描可出现血管性增强效应。
[参考文献]
[1]GalTJ,SilverN,HuangB.Demographicsandtreatmenttrendsinsinonasalmucosalmelanoma[J].TheLaryngoscope,,(10):-.
[2]王瑞芬,黄坊,孙和国.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2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8(7):-.
[3]任伟民,张友元,叶宣光,等.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18(2):89-93.
[4]ThompsonLD,WienekeJA,MiettinenM.Sinonasaltractandnasopharyngealmelanomas:aclinicopathologicstudyofcaseswithaproposedstagingsystem[J].AmJSurgPathol,,27(5):-.
[5]于雅莲,李巍.鼻及鼻粘膜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6(6):-.
[6]刘雯,曾智,周亨,等.原发性鼻黏膜恶性黑色素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33(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