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护理 > 儿医特色穿刺班的针功夫
儿医特色穿刺班的针功夫
医院,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婴儿躺在治疗床上,这个出生一个半月的孩子才刚刚4斤,全身血管如同头发丝一般粗细,难坏了为他穿刺的护士,最后来了一位“高人”,只见她在孩子头上聚精会神摸挲、观察了一阵儿,然后“一针见血”,穿刺成功。这位“高人”叫吴祎君,来自一个神秘的队伍——穿刺班。
人们常说,“宁扎十个大人,不扎一个小孩。”医院,穿刺班的“高手”医院各科室,专门寻找穿刺“困难户”患儿进行穿刺,仅年就解决疑难穿刺例。接下来,让我们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一探究竟。
“一针见血”是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的期望
年,医院护理部从全院各临床科室挑选了30名护理“技术达人”,组成“穿刺班”,专门解决患儿疑难穿刺问题。这些工作10年以上,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同时静脉穿刺技能娴熟、能独立解决疑难穿刺问题的高年资护士,白天在各科室上班,医院值班,一个班一上就是24小时。
“白天工作时间,有高年资护士在,各科室遇到疑难穿刺患儿一般都能自己处理。中午和晚上这个时间段低年资护士较多,是穿刺薄弱时间段,穿刺班成员要时刻待命听召唤,随叫随到。”护理部主任石彩晓说,相比于成人,孩子的血管较短,且穿刺过程中儿童不配合不好固定,医院收治的疑难危重病人较多,治疗时间长,所以穿刺难度较大。医院,医院有更高的期望,盼望能一针扎上,减少孩子的痛苦。而这同样也是医护人员的期望。
石彩晓介绍,穿刺班现在有38名穿刺能手,医院18名,医院20名,医院所有临床科室,“每个科室有一名穿刺能手,这样白天工作时间也能应对本科室的疑难穿刺患儿。”
最多时,一晚上给17个患儿穿刺
静脉穿刺绝对是个技术活儿,穿刺班“高手”“出场”也以晚上居多,她们究竟有多抢手?曾有一位“高手”一晚上给17个患儿穿刺。
能找穿刺班的,都是疑难穿刺患儿。有的患儿情况特殊,如血管弹性差、多次进行穿刺、腹泻脱水导致血管干瘪或发烧,都会增加穿刺难度。“孩子小,不好固定穿刺部位,稍微一动就容易扎破血管。现在不少患儿胖嘟嘟的,看不到血管,穿刺只能靠‘盲感’,凭着经验用手摸出血管位置。”穿刺班“高手”、急诊综合病房护士长吴祎君说。
还有一些化疗的孩子,尤其让人心酸。往往是上次化疗损坏的血管还未修复,下次化疗又开始了,反反复复,最后穿刺成了折磨孩子的另一个“帮凶”。“那么小的孩子就比同龄人多受很多罪。”她们说,“如果我们扎不上针,孩子怎么接受下一步治疗?重症的孩子怎么办?穿刺班,不仅要解决疑难穿刺问题,更要为抢救危重患儿争取到救命时间。”
24小时不休不眠,极耗精力的疑难穿刺,累,在所难免,但是,从未有人想过退出,因为这么多年来,为每个难扎针的孩子穿刺,已经成了她们的使命,正如她们所说,“能用自己的技术减轻孩子的痛苦,真的很欣慰、很幸福”。
很多家长,就是冲着穿刺班来的
今年,是穿刺班成立的第8个年头。
8年来,穿刺班凭着过硬的技术,赢来不少口碑,特别是老病人,很多都知道穿刺班,不少人冲着有穿刺班来住院,一住院就说“俺孩子针不好扎,你们请穿刺班吧,水平高”。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为孩子穿刺不仅是技术活儿,更是心理活儿。有时,并不是护士穿刺技术不行,而是在家长的要求或态度面前心理素质不过硬。不少家长在穿刺前要求护士一针成功,“一般这样的情况,护士多数扎不上,因为压力太大过于紧张。”
“有时身份比语言更能让家长信服,医院技术最好的护士去穿刺,潜意识里会信服,工作就比较顺畅。”当然,穿刺班“高手”也常常遇到难以沟通的情况,只有顶着压力“手下见真章”,凭着“一针见血”绝技让家长释怀、信服。
春夏秋冬,光阴弹指过,就这样,在一次次疑难穿刺面前,在无数次家长的期盼中,她们的技术愈加精湛,血管再细小都能了如指掌、精准穿刺。8年间,她们获得赞誉无数,载誉满身:3人获得郑州市“巾帼建功”称号荣誉,4人获得郑州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在护士长竞争上岗中,有15人走上护士长岗位,占医院护士长总数的21.43%。
这,是她们技术的见证,也是对她们最好的赞誉。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