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医院 > 头颅X线检查的作用与限制你都清楚吗

头颅X线检查的作用与限制你都清楚吗



点击上方蓝字,    脂肪 水

中等信号   与相比较组织信号相仿

四、MR优点

1、对水、软组织分辨率高

2、安全性大:无射线损伤,无碘过敏危险,

3、功能多、信息量大:直接多轴面成像、水成像、弥散成像、功能成像、MRS等

头颅X线检查的作用和限制:

作用:1)最为简便,安全,经济。

2)是诊断头颅病变的基本方法。

3)是检查头颅病变的重要步序。

限制:缺乏自然对比,对颅内病变难以发现

第一节正常头颅

一.常规检查1.侧位片2.后前位

二.正常X线解剖

1.软组织正常情况下看不见颅骨周围软组织

2.颅骨的大小、形态:类长椭圆,对称。(观察颅骨的要点;大小、对称性、有无畸形)

1)颅骨分为:①面颅新生儿相对较小,有脑积水更为明显

②脑颅正常两者比例面:脑=1:2(成人),1:8(新生儿)

2)头颅大小和形态改变

⑴头颅增大:①颅壁变薄:婴儿脑积水(比例扩大,颅缝未闭,可张开)

②颅壁变厚:畸形性骨炎(比例缩小,属于脑发育不良)

⑵头颅变小:见于脑小畸形或脑发育障碍

⑶头颅畸形:多见于狭颅症(为单一或多颅缝提早闭合,引起脑颅畸形)

3.颅穹隆-脑颅(正常成人颅壁分成三层:内板、板障、外板)

其厚度、密度、结构因人而异。6岁前(也可8岁),60岁后,颅骨X线上可为单层影。

颅骨各部位厚薄不均:①最厚-枕骨粗隆②最薄-颞鳞部

4.颅缝-23块颅骨,各颅骨相交形成的间隙

颅缝很多,记其中的三条:

①前方冠状缝-额顶缝,额骨和顶骨相交处;

②后方人字缝-顶枕缝,枕骨和顶骨相交处;

③正中前后面矢状缝-两顶骨相交处。

其它各种颅缝的命名也都是根据相交颅骨的名称而命名的。如颞顶缝等。

X线表现:(成人)锯齿状密度减低的阴影/直线;(儿童)直线状。

与骨折区别:部位,走向,形态,外伤史。

各颅缝常在30岁以后闭合,但也可终身保留。口诀:后向前:3-6-18

前-冠状、矢状缝相交处(1.5~2年);后-人字、矢状缝相交处(2~3月);

矢状缝-常6~9月闭合。

5.颅壁压迹(三种)

⑴血管压迹-各种血管在颅壁上形成的低密度影。主要见于脑膜中动脉、板障静脉、静脉窦。

X线表现:密度减低的线条状阴影,有一定位置和形态。

脑膜中动脉压迹:最常见。位于冠状缝之后,由下向上,由粗到细,两侧对称,有分叉。

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部,走向不规则,可相互呈星网状,也可汇成池或静脉湖。

静脉窦压迹:主要是乙状窦和横窦,位于枕内粗隆的两侧,较粗大。

⑵蛛网膜粒压迹-蛛网膜粒在颅骨内板造成的骨缺损或稀疏。

位置特殊:多见于额顶部,矢状窦两侧4cm以内.

X线表现:5~10mm大小的圆形低密度区。本质上也是血管压迹的一种。

⑶脑回压迹(亦称指压迹)脑回生长压迫颅骨内板形成,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X线表现:多见于额颞部,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减低区。

6、蝶鞍位于颅底中央

骨质薄,而突出,是平片判断颅内病变(高压和肿瘤)重要依据。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蝶鞍正常形态有三种:圆形-多见于儿童;扁平形-较少见;椭圆形-多见于成人。

结构上分为:前床突、鞍结节、鞍底、鞍背和后床突。

蝶鞍前后位平均为11.7mm(7~16mm);深径平均为9.5mm(7~14mm)。

7、生理性钙化

⑴松果体钙化10岁前少见。成人50%发生钙化,仅45平片可见,CT40%。

X线表现:类斑点状不规则,大小约5~10mm的高密度影。侧位片上位于鞍背后上方各3cm的区域内,正位片位于中线。

⑵脉络丛钙化发生于侧脑室之白区脉络膜丛。发生率不足1%(0.5%)

X线表现:呈细点状集结或环状,直径0.5~1.0mm,常两侧对称。

位置:正位片-眶顶上方,约2.5mm;侧位片-松果体后下方。

⑶大脑钙化-发现率10%

X线表现:正位-居中线,呈带状或三角形致密影;侧位-看不见。

⑷鞍隔钙化-少见(也称“鞍桥”或“封闭型蝶鞍”)

X线表现:侧位片上位于鞍顶的硬脑膜和床突韧带的线条状高密度影。

第二节颅内病变的平片X线表现

一.颅内压增高急性颅内压增高少有平片表现,以下均为慢性。

(一).原因-陆内容物超过颅骨体积

1.脑内占位(Tumor,Haematome,Abscess)2.脑积水(Traftic,Obstructive)

(二).X线表现

1.颅缝增宽病程:3~4月以上,与年龄有关。

儿童主要为冠状、矢状缝。成人主要为人字缝。4岁以后,2mm为标准〔侧位片〕。

2.脑回压迫增多和加深,个体变异很大,不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3.颅板变薄长期的颅内高压,可使颅骨吸收、变薄。显示为密度减低,轮廓模糊,年龄愈小愈明显,成人变化不大。

以上三点,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成人少见。

4.蝶鞍变化为成人慢性颅内压增高常见的征象。

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固执吸收、破坏,主要是从后床突向下、鞍背方向发展。即后床突变小,继之消失,鞍背变薄、变短,一致消失。

二.颅内占位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生理性钙化移位和增大

颅内占位性病变可推挤生理性钙化灶(如松果体、脉络膜丛钙化),向病灶对侧移位。

如正位片松果体钙化移位2mm,有意义。当松果体钙化增大10mm,提示松果体肿瘤。

(二).肿瘤钙化

各种脑肿瘤中,颅咽管瘤钙化率最高,其次是少枝胶质瘤和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其次之。

原因:1〕缺血2〕出血,坏死

钙化部位一般就是肿瘤所在部位。钙化部位和形态不同可提示肿瘤的性质。

如:大脑半球区(尤其额叶)的条状钙化-胶质瘤(gliomas)

鞍区蛋壳状钙化-颅咽管瘤(craniopharyagioma)

矢状窦旁细小点状钙化-脑膜瘤(meningioma)

其它钙化,炎症、寄生虫、等。

(三).局限性骨质改变

邻近颅骨的肿瘤,可引起局限性颅骨的变薄、破坏和增生。主要见于脑膜瘤,其次胶质瘤。

颅内病变首先影响内板,也可向板障和外板侵犯。

X线表现:

1.膨胀性生长肿瘤-如良性脑膜瘤

内板变薄,密度减低骨质破坏,但边界清,也可引起周边或局限骨质增生。

2.浸润性生长肿瘤-恶性脑膜瘤,恶性胶质瘤骨质破坏,边界模糊,无骨质增生。

(四)血管压迹改变

常见的是脑膜瘤,血供丰富。侧位片见:脑膜中动脉扩张、迂曲,压迹明显增多、增粗。

如果颅底位,还可见同侧棘孔(MA通过)扩大。

(五)蝶鞍改变

鞍区是颅内肿瘤好发部位。根据蝶鞍形态改变,可大致判断病变发生的部位。一般将蝶鞍改变分为四型:1〕鞍内型2〕鞍上型3〕鞍旁型4〕鞍下型

X线表现:

1.鞍内型肿瘤位于鞍区,蝶鞍骨壁吸收变薄,鞍底加深,呈球形扩大;

2.鞍上型鞍上肿瘤易破坏后床突,使之较早吸收、破坏,随后破坏鞍背,使之变短,蝶鞍前后径扩大,呈扁平型。

3.鞍旁型鞍旁肿瘤压迫一侧骨质,出现双鞍底。

4.鞍下型少见。源于鞍下〔如蝶窦,后组筛窦,鼻咽癌〕,引起蝶鞍下部骨吸收、破坏。

第三节副鼻窦和乳窦

一.副鼻窦(sinus)

副鼻窦为鼻腔周围面骨中含气空腔,它包括:上颌窦、筛窦(前后两组)、额窦、蝶窦。各副鼻窦均与鼻腔相同。

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一)X线检查方法

鼻颌位(Caldwell位,柯氏位)-用于检查额窦及前组筛窦。

顶额位(Waters位,华氏位)-用于检查上额窦、额窦及筛窦。张口投照,可显示蝶窦。

(二)正常副鼻窦

1.上颌窦-X线表现:华氏位位于鼻腔两侧,为倒置的三角形。双侧可不对称。骨壁清楚、锐利。中间气化密度与眼眶相仿或稍低。

2岁以下看不见,12~20岁逐渐成熟。

2、额窦-X线表现:柯氏位。

位于眼眶内上方,略呈花瓣形,发育差异大,不对称。其它与上颌窦相似。中间可见骨隔。

发育迟于上颌窦,6~7岁才可见,20岁左右成熟。

3、筛窦-X线表现:(前组-柯氏位,后组-华氏位)

婴儿仅见2、3个气房,20岁左右成熟。

位于鼻腔外侧,眼眶内侧,呈蜂窝状,两侧对称,似“八字形”。正常时窦壁光整,气腔密度似眼眶。

4、蝶窦-X线表现:侧位,张口华氏位

位于蝶鞍前下方,气化程度不一。一般为不规则的半圆形。

(三)副鼻窦炎——急性,慢性

1、病因:化脓性-细菌;变态反应-全身性过敏;

气源性-鼻炎阻塞开口;特源性-寄生虫,结核,霉菌。

2、病理改变主要在粘膜

急性期-粘膜肿胀、水肿,大量分泌液;

慢性期-粘膜肥厚、息肉和粘膜下囊肿形成,有时可伴骨炎、骨髓炎,引起骨质增生。常累及一侧,多个,单发少见(可见于上颌窦)。

3、临床表现急性期体温升高,畏寒,头痛密切。局部压痛(急性)

4、X线表现

1)急性期a.窦腔均匀透亮度减低;b.窦壁可见环形致密影-粘膜肿胀所致;

c.立体水平投影可见气液面;d.骨壁清楚。

2)慢性期a.窦腔缩小-粘膜明显肥厚,骨壁模糊;

b.息肉-窦壁上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影。常较小,多发,位于鼻窦下部。上颌窦多见,其它少;

c.窦腔透亮度低;d.骨质增生,密度增高-少见。

(四)其它副鼻窦病变

1.鼻窦粘膜下囊肿

发病机理:粘膜的粘液腺管开口阻塞,致粘液滞留,腺体扩大而成。

病理:与炎症有关。临床:同侧胀痛,无压痛。

X线表现:

①只见于上额窦,单窦单发多见;

②多位于基底部,呈半圆形;

③局部密度增高,边界密度均匀、光滑,大可占整个窦腔。

2.鼻窦粘液囊肿:一般为单侧,系粘液渗出窦腔开口阻塞而形成。

病因:炎症阻塞开口。

临床:额、筛窦→眼球移位、复视。多见;上颌窦→面部畸形;

蝶窦囊肿→眶

X线表现:1)透亮度减低;2)窦腔扩大;3)骨壁吸收、变薄。

二.乳突

乳突是颞骨的一部分,是由多数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气房组成,通过鼓窦与中耳相通。

(一)正常乳突:乳突及中耳结构复杂,需采用多种位置投照,如常用的:

侧位(Law’s)-许氏位;轴位(Mayer’s)-梅氏位;后前斜位(Stenver’s)-施氏位等

乳突X线分型:4型

1.气化型:气房大而多,透亮度高,呈蜂窝状,儿童、成人的正常乳突;

2板障型:气房小及密,如颅骨板障。由松质骨组成。婴儿正常型;

3.坚实型(硬化型):致密骨组成,系婴幼儿期中耳慢性感染后乳突病理改变。

4.混合型:二种以上混合表现。

(二)乳突炎

1.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acutepurulentotitismediamastoiditis)

常见于儿童。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儿童期咽鼓管较粗、短、直,易侵入)。

病理:早期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后期形成脓肿(多发)。

X线表现:1)病侧乳突气房区密度减低,呈状改变;2)早期尚可见气房骨性分隔;

3)脓肿形成,密度继续增高;4)乙状窦前缘锐利、明显。

2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chronicpurulentotitismediamastoiditis)

病理:鼓室、鼓窦、气房内慢性充血,炎性细胞侵润,纤维组织增生,以致肉芽肿形成,骨质破坏,甚至胆脂形成。

分型:单纯型、肉芽型、胆脂瘤型

X线表现:

1)单纯型:密度继续增高,以鼓窦为中心,气房透亮度减低;

2)肉芽肿型:上鼓室、鼓窦入口及周围骨质破坏、吸收,边界不清;

3)胆脂瘤型:胆脂瘤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硬化型乳突。

形成机理:认为由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经穿孔的鼓膜长入鼓室,发生,脱落,混合胆固醇和坏死组织堆积,引流障碍,而逐渐形成。

临床表现:中耳炎反复发作,病理长,耳流脓带醒恶味,并有豆渣状脓性分泌物。

X线表现:①早期仅为乳突窦扩大;

新书推荐戳”阅读原文“,一起学习进步!爱我请给我好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nb.com/shdyyy/12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