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医院 > Trausim种植体用于牙列缺损的短期临
Trausim种植体用于牙列缺损的短期临
王丽萍 郭雪琪 董豫 陈希立 陈伟鸿 葛林虎
(广州医院广州口腔疾病研究所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Trausim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的短期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年6月~年12月在广州医院种植科因牙列缺损行Trausim种植体修复的患者24例(共46枚种植体),回顾患者相关病例资料,随访观察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及生物机械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种植体均发生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修复,在6~18个月的随访观察中,1枚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随访期内存留率为%,成功率为97.83%。患者种植术后6~18个月种植体颈部周围近中边缘骨吸收为(0.15±0.43)mm,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30±0.47)mm,平均骨组织丧失量为(0.23±0.33)mm。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合理设计及熟练操作的基础上,Trausim种植体应用于牙列缺损修复成功率高,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关键词]Trausim种植体 成功率 存留率 边缘骨吸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6——04
[doi]10./j.cnki.kqyxyj..06.
良好的骨结合是种植体行使功能负载的前提,同时也是评估种植成功的重要标志[1]。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飞速发展,种植修复因其良好的功能与美学修复效果已成为牙列缺损患者的首选修复方式[2]。由于国产种植体系统种类单一且设计理念有待改善,因此国内市场上主要应用国际主流的种植系统。江苏创英医疗器械公司自主研发的喷砂酸蚀(MPS)表面处理技的Trausim种植体,具有良好的骨—种植体结合率,弥补了我国口腔种植体领域的不足[3]。本研究应用该系统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以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自年6月~年12月期间就诊于广州医院种植科行Trausim种植体植入的牙列缺损患者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27-84岁,平均(55.30±15.86)岁,共植入种植体46枚,观察时间6~18个月不等。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医院伦理学审核。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单颗或多颗牙缺失;OHI-s<3,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或牙周炎已控制,邻近余留牙无活动性炎症;术前CBCT示缺牙区牙槽骨Ⅱ、Ⅲ类;咬牙合关系稳定;病例资料及复查信息齐全。排除标准:口腔卫生状况差,OHI-s=3;术区有骨移植或引导骨再生(GBR)手术史;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内分泌失调、骨代谢紊乱、风湿病;合并心肌梗死或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术区有肿瘤、放疗病史;合并口腔黏膜疾病;合并口内持续感染;重度夜磨牙或紧咬牙;鼻炎或上颌窦炎;吸烟量>10支/天;酗酒或药物滥用;孕妇。
1.3 试验材料和设备
Trausim种植系统(江苏创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种植机(诺瓦格NOU-VAG公司,瑞士);CBCT(NewTomVG,意大利)。
1.4 临床步骤
术前详细记录病史并行一般口腔检查,根据CBCT明确上颌窦底位置及下颌神经管走行,测量可用骨高度及宽度,观察术区牙槽骨情况,结合患者口内情况等确定外科手术计划及修复方案,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手术严格照Trausim标准化种植操作手册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局麻,预备种植窝后植入种植体,根据种植体初期稳定性选用开放式/闭合式愈合,放置愈合基台/覆盖螺丝,严密对位缝合。术后10d拆线。一期术后3~6个月拍X线片观察骨结合情况,常规取模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行种植体单冠、连冠或种植义齿支持的覆盖义齿修复。
1.5 观察指标
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体松动度超过1mm、根尖X线片示牙槽骨丧失达根尖者视为种植体不留存,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留存数/总例数×%。种植体成功率:参照年AI-brektsson等提出的种植体成功评价标准[4],临床检查种植体无松动、无炎症;种植术后无持续性感染、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及体征;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无连续透射影;术后第1年内种植体颈部的骨吸收<2mm,1年后平均每年骨吸收<0.2mm;修复体美观,患者满意。生物、机械并发症:生物并发症包括种植术后剧烈疼痛、肿胀、种植体周围炎、咬牙合不适或神经功能异常等;机械并发症包括种植体折断、基台折断、中央螺丝松动或折断、烤瓷冠崩瓷、修复体脱落等。
边缘骨吸收(marginalboneloss,MBL)[5]:使用ImageJprogram(WayneRasband,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MD,USA)软件对种植术后及种植体修复后复查时X线片进行测量,以种植体实际长度为测量参照修正X线片测量值误差,结果精确至0.01mm。分别记录种植体近中、远中颈部肩台至颈部接触皮质骨冠方边缘距离(distanceimplant-shouldertobone)变化情况,比较植体边缘骨吸收程度。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X线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实际长度÷X线片种植体长度。所有测量由同一测量人员完成,分别测量近中及远中MBL,每次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MBL结果为正表示骨吸收,MBL结果为负表示出现新骨生成,见图1。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珚±s表示。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累计成功率及累积存留率。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种植体植入情况
24例患者共计植入Trausim种植体46枚,种植体型号及植入位置等详见表1。
2.2 种植体成功率及存留率情况
二期手术前,46枚种植体均无异常低密度影像,获得良好的骨结合,修复后6个月出现1枚种植体周围炎,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骨吸收达种植体全长1/2,患者口腔卫生差。其余种植体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软组织塑性良好,种植体无临床动度,患者无明显不适,随访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详见表2。
2.2 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
共计46枚Trausim种植体,在6~18个月随访期间,近中边缘骨吸收(0.15±0.43)mm,最小为-0.65mm,最大值为0.80mm;远中边缘骨吸(0.30±0.47)mm,最小为-0.42mm,最大值为1.13mm;平均边缘骨吸收(0.23±0.33)mm。
2.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0岁。
主诉:要求修复下颌缺失牙。
检查:34,36缺失,剩余骨高度约14mm,余牙牙槽骨水平吸收至根长1/3。
诊断:下颌牙列缺损;慢性牙周炎。
处理:常规颌面部消毒铺巾,阿替卡因局麻下34、36分别植入Trausim3.3mm×10mm植体1枚,初期稳定性35N·cm,置覆盖螺丝,埋入式愈合。术后3个月行Ⅱ期手术,CBCT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无连续透射影。Ⅱ期术后1个月,34、36分别行烤瓷冠修复。修复完成后复查,修复体形态良好,边缘密合,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无明显骨吸收,见图2。
3 讨论
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程度是评估种植体存留率与成功率的重要指标[6]。有研究指出,种植体边缘骨组织在完成上部结构修复后1年内,可出现(0.55±0.45)mm的吸收[7]。种植体表面粗糙程度、表面处理技术、结构设计以及种植体与上部结构间的微动等单因素或多因素均可影响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程度[8]。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存在又将直接影响种植体的稳定和美观,从而影响临床成功率及存留率的评估。
种植体的结构设计与表面处理技术与种植体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和种植体-骨组织结合率均密切相关。Niu等研究表明种植体颈部微螺纹设计可明显降低边缘骨吸收水平[9]。DiStefano等[10]研究也指出,种植体颈部微螺纹及表面处理可以有效保护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减少边缘骨组织的吸收。本文选用的Trausim种植体采用特殊的大颗粒喷砂酸蚀技术(MPS)进行表面处理,通过改变植体表面结构及元素分布情况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及生长,可为骨—种植体结合率及初期稳定性提供良好保障[3]。Trausim种植体采用15°仿生学生物螺纹设计,能有效保障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同时可在种植体完成上部结构修复后,将负荷应力更好的分散传递至牙槽骨中,从而有效减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与此同时,Trausim种植体—基台连接采用莫式锥度设计,能提供高强度的机械锁合力,有效减少种植体-基台微间隙和微动,从而明显减少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发生[11]。本研究中,种植近、远中边缘骨吸收量无统计学差异,在0.5~1.5年随访期内,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0.15±0.43)mm,远中边缘骨吸收(0.30±0.47)mm,平均边缘骨吸收(0.23±0.33)mm。依据Albrektsson等的种植体评价标准,种植术后第1年骨的吸收量小于1.0mm,本研究结果显示,46枚Trausim种植体随访期内成功率100%,与Oliva等报道的表面酸蚀处理的种植体短期成功率97.6%相似[12]。
良好的口腔卫生环境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成功率、存留率均有重要影响,菌斑堆积可引起附着龈丧失,附着龈水平的下降又可进一步促进菌斑堆积,从而影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退缩[13]。本研究中46枚Trausim种植体在冠修复后随访期内,部分患者出现修复体表面菌斑堆积,仅1例患者因邻面清洁不到位出现种植体周围炎,生理盐水冲洗后置派力奥,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后症状缓解,提示Trausim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可保持较好的稳定性,科学有效的口腔卫生宣教对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保留有积极意义。
笔者在本研究中严格把握口腔种植适应证,合理选用种植体,研究结果显示,Trausim种植体具有较高的存留率和成功率,其修复效果令人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本研究缺乏对照组,其远期疗效观察还有待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及增加多单位合作进行比较。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