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医院 > 希望种植的患者伴随上颌窦炎症的处理病例
希望种植的患者伴随上颌窦炎症的处理病例
问题和讨论患者,44岁,女性,约4个月前开始出现右颊部压痛并有鼻塞感,流鼻涕,年2月,初诊来院。诊断为因(左上第六颗牙)根充欠佳引起的牙源性上颌窦炎。与患者说明该牙无法保存后,患者同意拔除。在医患沟通中,对拔牙后的各种修复方式进行说明后,患者希望进行种植治疗。因此,确立治疗方案为:上颌窦炎治愈后再行种植治疗(图1、图2)。
图1初诊的曲面断层影像(年2月)。
图2初诊的CT影像(年2月)。
处置方法年2月,拔除病灶牙(左上第六颗牙)。(左上第六颗牙)处窦底骨吸收,拔牙窝与窦腔相通,见窦内有脓液排出。去除可探及的肉芽组织和牙胶,利凡诺溶液冲洗窦内。冲洗时,虽然使用外科用吸引器,但仍有冲洗液从鼻腔里漏出。窦内冲洗进行2周共4次。冲洗后患者立即感到鼻塞感减轻。一般情况下,1~2次冲洗后,伴有疼痛的急性症状和恶臭显著减轻。而3~4次冲洗后脓液大部分消失。上颌窦冲洗治疗是从窦的口腔瘘口就能进行的比较容易的处置,并且对于以厌氧菌感染为主的细菌性上颌窦炎来说,可以高效去除炎症物并确保通气性和排脓通道的通畅。拔牙后,立即服用mg萨瓦西林(阿莫西林的一种),每天4次,共7天。之后服用mg的克拉霉素每天2次,共40天。据报告称,如果伴有急性症状,可使用头孢或青霉素类抗生素,之后,长期少量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半量,3~6个月)会更有效果。拔牙约3周后,窦黏膜肥厚减轻,拔牙窝被软组织覆盖(图3)。
图3拔牙后的CT影像(年3月)窦黏膜肥厚明显改善,同时使用克拉霉素mg每天2次,共40天。拔牙约6个月后,影像诊断提示上颌窦炎导致的窦黏膜肥厚已经消失。并且,拔牙窝见非透过影像,指示有新生上颌骨(图4)。
图4拔牙约6个月后的CT影像(年9月)窦黏膜肥厚消失,并可见牙槽骨再生。拔牙约12个月后,影像学见拔牙窝新生骨质形成,上颌窦内未见异常,决定进行种植手术。术前拍摄CBCT的范围没能覆盖到所有鼻窦是本病例的一个反思之处。上颌窦黏膜重度肥厚的时候,有感染波及蝶窦、筛窦及额窦的可能,所以拍摄CBCT时应该涵盖所有鼻窦。本病例虽然采用经嵴顶入路的上颌窦提升术式,但对于上颌窦提升,术前的上颌窦和其他鼻窦的CT检查都必不可少,而且上颌窦的鼻腔开口状态也应仔细检查(图5)。
图5种植体植入前CT影像(年3月)鼻腔、鼻窦无异常,上颌窦开口存在。年4月,经嵴顶入路的上颌窦提升术同时植入种植体。本病例考虑优先利用更可靠的自体牙槽骨,采取倾斜植入。近来从修复角度考虑使用GBR法和上颌窦提升并用的方式,使种植体植入方向理想化成为一般手术所采用的主流。但考虑到可以得到可预见性的结果,采用更可靠的植入自体牙槽骨也是一种方案。上提的窦黏膜的空间保持使用了PRP和β-TCP+HA,本病例只收集到很少量的自体骨,所以在种植手术的时候采用了骨收集装置并注意控制污染,积极地把切削的碎骨收集起来(图6~图11)。
图6种植术前口内术区所见(年4月)。
图7黏骨膜剥离时口内所见。
图8使用骨挤压技术,经牙槽嵴顶入路实施上颌窦提升术。
图9上提的窦黏膜的空间内填入了PRP和β-TCP+HA的混合材料。
图10种植体植入后口内所见。植入种植体为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SPLINE:zimmer)直径3.75mm×高度10mm。
图11术后拍CT影像(年4月)因利用更可靠的自体牙槽骨而选择倾斜植入。
年7月安装上部结构。上颌窦内未见异常(图12~图15)。
图12种植术后约12周制作上部结构。
图13上部结构戴入后的口内所见(年7月)。
图14上部结构戴入后的CT影像(年7月)。
图15术后上颌窦鼻腔开口周围CT水平断层影像。红圈内指示上颌窦鼻腔开口部。一般单侧的上颌窦炎是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可能性比较高。据耳鼻喉科的报道牙源性上颌窦炎占上颌窦炎整体的4%~13%。随着CBCT检查的普及,使牙源性上颌窦炎得到更多的诊断。约半数的牙源性上颌窦炎可以用保守治疗方法治愈,所以种植术前处置应该积极进行。处置时要充分消炎,待确认窦黏膜肥厚消失或者改善后再行种植。
著名的白癜风医院著名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