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医院 > 小儿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一个老治疗方法效
小儿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一个老治疗方法效
小儿化脓性上颌窦炎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这病使很多医生头痛,家长发愁。因为小儿化脓性上颌窦炎不能手术,上颌窦内炎性分泌物排除引流存在一定困难,发炎化脓时,窦内的脓液就更难排出。脓液长期存留在上颌窦内,单靠一般药物治疗,上颌窦炎就很难治愈。化脓性上颌窦炎引起鼻塞、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及正常的生活。
20年前,年我在耳鼻喉科进修学习的时候,科主任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炎的“绝招”就是上颌窦穿刺冲洗,每个化脓性上颌窦炎患者都进行穿刺冲洗,有的患者冲洗后头痛、头晕立即就会缓解,疗效是立竿见影的。这么好的治疗方法,为什么现在都不用了呢?
可能是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上颌窦穿刺术,最主要的是专科耳鼻喉医师经过专业培训学习才能操作;
2、家长痛爱自己的孩子,再说上颌窦穿刺一般一次就可以治愈,但有的患者需要2-3次,家长看到上颌窦穿刺针大就打退堂鼓,不让给孩子穿刺治疗;
3、一次治疗费几十元,治疗风险大,如操作不慎会出现严重并发症,那就得不偿失,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很多医生是“宁可治不好病,不能出现一点瑕疵”,省的患者家属讹人,随便开些消炎药应付了事,等等。
对于化脓性上颌窦炎症状比较典型的患者,年龄7岁以上,用一般方法治疗效果不好,并且治疗很长时间了症状不见好转,可以给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讲明白,上颌窦穿刺冲洗还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我治愈了很多在其它地方、经过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治疗好的化脓性上颌窦炎的患者。
但是在行上颌窦穿刺术前,要做鼻内窥镜检查、副鼻窦CT确诊,确诊是上颌窦炎,并观察有无解剖异常。下面让同行共同学习一下上颌窦穿刺术,也让患者能正确看待上颌窦穿刺术这个“古老经典”的治疗方法。
上颌窦穿刺方法与技巧:
表面麻醉:患者取坐位,用1%丁卡因液+1%肾上腺素棉片放入下鼻道,距下鼻甲前端1.0~1.5cm处,麻醉及收缩鼻腔黏膜,行黏膜表面麻醉5分钟,给予2次麻醉。
穿刺穿刺时在前鼻镜窥视下,穿刺针针尖最好置于下鼻甲前1.0~1.5cm的下鼻甲附着处的鼻腔外侧壁,该处骨质最薄,易于穿透,避免损伤血管神经。针尖斜面朝向鼻中隔,一手固定患者头部,一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掌心顶住针的尾端,稍加用力钻动即可穿过骨壁进入窦内,此时有“落空”感觉。
操作时术者最好使用同侧手穿刺,即左手穿刺左侧上颌窦,右手穿刺右侧上颌窦,这样便于掌握进针方向,防止由于穿刺针与下鼻道夹角变化,角度过大,易穿透上颌窦前壁,致面部皮下出血、肿胀;角度过小,穿刺针太向上,用力过猛,穿透上颌窦上壁进入眶内,既增加了进针难度,给患者增加痛苦,也可能会发生并发症。
操作中特别注意进针部位和方向正确,用力适中,一旦有“落空”感即停;穿刺中针尖勿在黏膜下滑动,以免损伤鼻黏膜或划伤下鼻甲而致鼻出血;在穿刺过程中注意无菌技术操作。
冲洗拔出针芯,将注射器或橡皮管连于接头,患者取头低位并偏向健侧,张口徐徐呼吸,手托弯盘。先回抽检查有无空气或脓液,再注入0.9%生理盐水,若有脓液自鼻腔流出,可反复冲洗,若遇儿童患者,嘱患儿用口吸气,用鼻呼气,低头并向另一侧倾斜,这样可使上颌窦窦口处于较低位置,既便于冲洗出脓液,又不会使盐水流入咽部。如此连续冲洗,直至脓液消失冲洗至清水为止,窦内遵医嘱注入抗炎药物如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或置入硅胶导管,以便连续冲洗,注药时,患者头向同侧倾斜,以防止药液在放入针芯前流出。冲洗完毕,按逆进针方向退出穿刺针。在下鼻道放入消毒棉球压迫穿刺处以止血。窦内抽出的脓液可作细菌及病理学检查并记录脓液性质、脓量及冲洗结果。
操作注意事项
1、熟悉鼻腔解剖,表面黏膜麻醉要充分,减轻患者的疼痛;
2、熟练掌握上颌窦穿刺的技术要点,操作要轻柔,准确,切忌粗暴,尽量做到一次成功。
①注意有无的卡因过敏反应。
②穿刺部位和方向正确,防止穿入面颊软组织或眼眶内。冲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眼球和面颊部,如患者诉述有眶内胀痛或眼球有被挤压感时停止冲洗;由于儿童的上颌窦发育不完善,年龄越小相对上颌窦位置越高、越深。因此,穿刺时进针方向与成人略有不同,7~12岁患儿进针方向应向同侧外眦。在未确定已穿入窦内之前,不要随意灌水冲洗。切忌注入空气,预防发生气栓。注入生理盐水时,如遇阻力,则说明针尖可能不在窦内,或在窦壁黏膜中,此时应调整针尖位置和深度,再试冲。
③冲洗过程中,注意观察洗出液性质、量及有无恶臭,并做好记录。穿刺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心悸等[2]。发现上述现象应即刻停止冲洗,拔出穿刺针,让患者平卧,给予相应处理,同时手指压人中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常见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晕厥:多因患者紧张、疼痛或空腹所致,一般平卧片刻即可恢复,但要注意观察有无其他意外情况。
2、面颊部皮下气肿或感染。因进针部位偏前,针刺入面颊部软组织所致。
3、眶内气肿或感染。进针方向偏上,用力过猛,穿刺针穿通上颌窦顶壁(即眶底壁)入眶内所致。
4、翼腭窝感染。针穿通上颌窦后壁入翼腭窝所致。
5、气栓。针刺入较大血管,并注入空气所致。虽极罕见,但后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