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预防 > 佰斯康口腔学院中级班讲义摘要二冲

佰斯康口腔学院中级班讲义摘要二冲



一、冲顶(osteotome)

又称闭合式提升术(closedsinuslift)或内提升术(internalsinuslift)

经牙槽嵴顶预备种植孔,在预备至接近窦底时,改用专用的骨凿将窦底骨冲击顶入窦内,提升窦底黏膜。根据所提升的高度,选择植入骨替代品后植入种植体,或直接植入种植体。

一般来说,所需提升高度约3mm时,采用这种术式是较为安全的;在预期提升高度为4~5mm时,有经验的医师仍选择这种术式,但穿破窦底黏膜的可能性增加,一旦穿破窦底黏膜后,难以进行补救;预期提升高度超过5mm时,建议采用侧壁开窗式窦底提升术式。

优点: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微,植入的骨代用品能保证位于以种植体顶端为中心的位置;

缺点:提升过程中需要敲击冲顶,会对患者产生较为明显的不适和恐惧。盲视下进行手术容易导致窦底黏膜穿破,且其一旦被穿破后,难以进行补救。

二、种植体植入

对于同期植入种植体,建议参考的标准是: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宽度理想,高度6mm左右。

如若上颌窦底的骨质较好,能够获得牙槽嵴顶、上颌窦底双皮质固位,可适当放宽同期植入的适应证。

如果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差,植入扭力10Ncm,建议潜入愈合。

三、改良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1.结合超声骨刀

由于经牙槽嵴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术须有一敲击冲顶的过程,会对患者产生较为明显的不适和恐惧,故临床上可先常规制备植入孔至接近窦底时,换用超声骨刀操作,由于超声骨刀可减少对软组织撕裂的风险,可以用其将种植孔底部的骨全部磨除至窦底黏膜处。

2.水囊或气囊的应用

为防止在提升窦底黏膜时将其撕裂,有学者提出用水囊或气囊将窦底黏膜推入上颌窦,以减少窦底黏膜撕裂的风险。但由于水囊或气囊是球形扩大,其作用点是在窦底黏膜最高处,此作用点远离需剥离的黏膜处,临床经验得出:剥离施力处越接近需剥离的黏膜与骨壁粘连处,出现黏膜撕裂的可能性越小;相反,越远离造成撕裂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这种方式还有待改进。

3.流体压力技术

采用牙槽嵴顶入路,用超声骨刀预备至上颌窦黏膜,检查其完整。应用密闭的空心提升器,利用液体的不可压缩原理及帕斯卡定律,将生理溶液注射到上颌窦黏膜下空间,进行窦膜分离。膜穿孔风险下降、介入过程简单、医患不适程度低。

4.内窥镜的应用

由于经牙槽嵴冲顶式提升术式是在盲视下手术,而侧壁开窗式提升术式又有较大的创伤和术后反应,Kiyokawa等尝试采用内窥镜施行手术,这既可达到手术的可视,又可达到微创的效果,是值得研究的一种改进方向。

四、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后的愈合期

五、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并发症

对于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术而言,种植体的失败常常发生在愈合早期。手术失败与吸烟、患者口腔卫生状况、牙周情况、缺乏初期稳定性、剩余骨高度不足、过大的咬合力等因素有关。

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种植体脱落、上颌窦炎、上颌窦黏膜穿孔

1.生物学并发症

与生物学过程有关,影响种植体支持组织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种植体丧失、种植体周龈炎、种植体周围炎等。

确认此类并发症需要临床和X线检查。

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种植体存留率:修复体负载后12~64个月(平均27.1月,中位数24月)存留率83%~%(平均95.9%,中位数97.3%)

2.上颌窦底黏膜穿孔

3.上颌窦炎

上颌窦手术后的感染只发生在少数病例中,约3%。

研究表明,术中黏膜穿孔与术后上颌窦移植物感染没有相关性。

全身系统性应用抗生素,局部清创、冲洗能有效控制感染。治疗过程中,部分移植物可能丧失,大部分被骨组织覆盖,通常不需要再进行植骨手术即能进行种植手术。

文献报道,吸烟患者有更高的发生率。(待续)









































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nb.com/shdyfy/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