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炎常识 > 鼻窦球囊造影扩张在鼻窦疾病中的应用

鼻窦球囊造影扩张在鼻窦疾病中的应用



鼻窦球囊造影扩张在鼻窦疾病中的应用

谭扬1,陈清亮1,谭冬冬2,李瑛1

1.医院耳鼻咽喉科,郑州;2.医院

摘要:目的通过鼻窦球囊造影扩张,评估鼻窦球囊中被扩张的鼻窦口直径,以及上颌骨骨壁骨折的复位情况。方法对32例、41例难治鼻窦炎患者,术前拍轴位CT片,重建冠位、矢状位片,在细径鼻窦镜引导下,将球囊送入窦口内,灌注造影剂进行扩张,当即拍DRX线片,了解窦口直径的变化,来调节球囊的位置与压力(每次扩张压力不超过10个大气压,平均扩张2.3次)。对5例上颌骨骨壁多发性骨折患者,钛板固定后,将球囊送入上颌窦腔内,并向球囊灌注造影剂扩张,根据骨壁对位情况,调节球囊的压力变化。结果对31例鼻窦球囊扩张患者进行6个月的跟踪观察,用SNO-20(20项鼻腔鼻窦成果检测)和Lund-keundy内镜评分各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内窥镜检查,窦口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三角形,最长径5~7mm。其中3例、有2例上颌窦口缩窄,1例额窦口瘢痕重扩,4例眶周瘢痕肿胀,成功率92.69%。5例上颌骨骨壁骨折,6个月后眼球内陷消失,面部变形改善,SCT骨壁复位大致正常。结论鼻窦球囊造影扩张,能相对准确掌控球囊的位置,与窦口开放的程度,与术后6个月内镜检查结果一致。对上颌窦骨壁骨折,复位效果甚好。

关键词:球囊扩张;造影;鼻窦炎;上颌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05

鼻窦球囊扩张术用于治疗难治型鼻窦炎,国外应用较普遍,国内近几年有报道[1]。球囊扩张手术成功与否,决定于有效解除窦口阻塞。球囊扩张时使用造影剂,可准确了解球囊的位置和扩张窦口的大小、形态,减少了扩张次数。对上颌骨骨壁骨折窦内球囊造影扩张复位,进行了尝试。对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年8月—年12月,在鼻内窥镜下行鼻窦球囊窦口造影扩张术38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中,失访6例,有完整资料32例(41侧),年龄24~56岁,男12例,女20例。其中上颌窦13例(双侧6例)蝶窦16例(双侧2例)额窦4例,扩张前拍轴位CT片,重建冠位、矢状位CT片,了解窦口阻塞程度与邻近组织病变的情况。

适应的患者为长期对抗生素、局部激素、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的,且CT片表现异常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以及鼻窦手术后窦口阻塞的患者,不适应的患者为鼻-鼻窦肿瘤、多发性鼻-鼻窦息肉、鼻-鼻窦骨质异常增生纤维囊性变的患者,鼻腔粘膜纤毛功能运动障碍患者及孕妇。对以筛窦炎为主的患者也不适用此扩张术。上颌窦骨壁骨折患者5例、男3例、女5例、年龄26~43岁,行上

颌窦内球囊造影扩张复位。

1.2方法窦口造影扩张术,采用Wolf公司生产的鼻内镜系统,其中所用内窥镜直径1.9~4mm。鼻窦球囊扩张器械以及STAR公司双腔低压气囊,扩张术过程30例患者为局麻,2例患者在气管插管下全麻,术前用1%地卡因+肾上腺素鼻腔粘膜,特别窦口粘膜,进行收缩和麻醉,在开放上颌窦口扩张导致的钩突前移,在1%利多卡因局麻下将钩突后部切除。扩蝶窦口用1.9mm0°内窥镜可最大限度接近蝶窦口,有利于球囊送入。在额窦口扩张时先进入筛漏斗,再送入额窦。光纤导丝送入额窦后前壁可见到明显发亮。在确定球囊进入窦口后,向球囊内灌注造影剂(碘佛醇注射液)可加压至.25kPa(10个大气压)保持10s[2],同时拍DR片了解窦口开放程度,调节压力和次数,扩张次数不超过3次,而后留置双腔低压气囊于鼻窦腔内[3],每日冲洗灌注药物一次,留置时间在7d以内。

上颌骨骨壁骨折,符合上颌骨多处骨折患者用钛板把骨折变形部位修复固定,而上颌窦前、后、顶壁骨片薄、小,不适用钛板固定,将圆形球囊置于上颌窦腔中灌注造影剂扩张,压力2~5个大气压,时间10s,压力具体调整,根据骨壁复位情况而定,为防止取出高压球囊后压力骤减塌陷,可更换STAM公司生产的双腔低压气囊(10~14Ft)注水后(图4a、b、c),留置于窦腔内压力每天进行调整,避免粘膜持续受压损伤,保持7d。

2结果

2.1对鼻窦炎患者32名患者41例窦口球囊造影,术中扩张次数98次,对每名研究对象窦口球囊扩张平均次数为2.33次,其中46.3%为上颌窦口扩张术(图1a、b、c、d),43.9%为蝶窦口扩张术(图2a、b、c、d),9.2%为额窦扩张术(图3a、b、c、d、e)。用{SNOT-20}(20项鼻腔鼻窦成果检测),见表1。

2.2术前术后6个月Lund-Mackay内镜粘膜形态评分见表2。

2.3随访术后6个月观察可见扩张窦口通畅,术腔上皮化理想,3

例(3侧)上颌窦口肿胀缩窄2例(2侧)额窦口瘢痕狭窄1例,均在随访过程中,

将瘢痕切除,重新扩大窦口,术前术后6个月CT影像明显改善,4例术后发生眶周瘀斑,2周后自愈。窦口球囊造影扩张术成功率为92.6%。

5例上颌窦骨多发性骨折,上颌窦骨壁、前壁伴后壁骨折3例,顶壁骨折伴前壁骨折1例,顶、前、后壁骨折1例,眶内容物部分嵌入窦腔,复位6个月后SCT复位窦壁形态接近正常位置,将下陷窦腔的眶内容物完全还纳入眼眶内,眼眶塌陷消失,眼球塌陷消失。

3讨论

鼻窦球囊造影扩张的安全性,鼻窦球囊扩张术较鼻窦内窥镜下手术对粘膜的损伤更小,出血更少,而且无严重的并发症。虽鼻窦扩张术个别情况下,需开放上颌窦口将部分钩突后下切除,但损伤仍旧很小。国外最早期的鼻窦球囊扩张术中使用C臂X线透视辅助观察和直接操作,每次在X线下工作平均耗时29.3min,而放射线量累积有mGy[4],此放射量可达到对眼部玻璃体损伤的

阈值。而DR拍片每次的X射线为5.46mGy,时间1.68ms,这是每次鼻窦CT拍片射线量的1/20。是鼻窦X线检查中对人体吸收最少的射线剂量,是相对安全的。

在球囊扩张挤压窦口组织的过程中,有可能将定植的微生物被动种植于粘膜和骨性组织中,造成粘液囊肿的形成或骨骼炎的发生[5],经多中心、非随机前瞻性研究,扩张后早期窦口周围水肿,有血痂,6个月后再内窥镜下观察扩张窦口光滑,未发现囊肿与肉芽,SNOT-20为持续超过基线提高。

鼻窦球囊造影扩张术的准确性,在术前鼻窦轴位、冠状位、矢状位CT评估其窦口特征。如在扩张上颌窦口时,球囊跨过钩突半月裂、上颌窦口,球囊长度1/2进入上颌窦腔,在额窦口扩张时使额隐窝、额窦口之间形成一通道,把球囊顶端1/3或1/2处放置于额窦口。扩张蝶窦口时使其球囊顶端1/3处放置于额窦口,如放置过深高压扩张时球囊宜损伤蝶窦外侧壁或蝶鞍部。窦口球囊扩张时先低压推入造影剂,拍DR片定位球囊与窦口的位置,及时调整球囊的深浅。第二次球囊扩张压力要到位,拍DR片了解球囊扩张的大小或窦口开放的程度,这与术后6个月观察的情况一致。扩张后的窦口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三角形,最长径约5~7mm,由以前平均窦口扩张3次减少为平均扩张2.3次,增加了准确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鼻窦球囊造影扩张术后,放置双腔低压气囊(STAM公司产)在高压球囊扩张后,早期窦口周围肿胀,有血痂,要冲洗窦腔需收缩粘膜,除去血痂给患者造成新的痛苦,如将双腔低压气囊(套囊导尿管),充起此气囊或水囊留置于窦腔中,术后对窦腔及扩张窦口用生理盐水冲洗,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灌注敏感药物,加快窦内粘膜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对扩张窦口的刺激和骚扰,促进窦口创面愈合。

上颌窦骨折,在钛板固定复位后,因上颌窦骨壁薄,易碎成多块骨片,不易固定,特别是窦腔顶壁(眶底)骨折,眶内容物下陷落入或嵌入上颌窦腔,用高压球囊在窦腔内扩张,将碎骨片复位,由于碎窦壁骨片对合后无支撑力,撤出高压球囊后,骨壁会再次塌陷,此时需用双腔低压球囊(套囊导尿管)放置于窦腔中,囊内充造影剂不使窦腔变形,还可同时对窦腔进行冲洗灌药。高压球囊囊

壁韧,抗压力,并有一定张力可把骨折变形的窦壁复位。而低压双腔气囊(套囊导尿管)囊壁薄,顺应性好,能均匀的对窦壁施压,压力小对粘膜损伤小,而且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便于应用推广。









































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nnb.com/shdycs/1975.html